度假趣

扫一扫关注

「绩效宣传」凌云:加强文旅融合 推动旅游富民

   2021-08-16 多彩凌云4730
导读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凌云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各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全民健身运动如火如荼,广电安全应急处置得到有力保障。发展全域旅游,实施富民工程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凌云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各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全民健身运动如火如荼,广电安全应急处置得到有力保障。

发展全域旅游,实施富民工程

凌云县把旅游产业作为全县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培育,围绕全域旅游发展,全面实施旅游富民工程,着力打造“一湖(浩坤湖)、一城(凌云古城)、一山(茶山)”旅游品牌,“城古、茶香、湖秀”三张名片不断擦亮。现有国家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7家;4星级饭店1家、3星级饭店3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4个;广西生态旅游示范区2个,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1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2家,广西五星级农家乐3家、四星级农家乐3家;旅游车船公司2家,旅行社3家,三星级汽车营地3个,A级旅游厕所16座。全县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可进入性不断增强,游客满意度不断提高,旅游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先后获得了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最佳休闲养生旅游名县、全国异地长寿养老养生基地、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等荣誉称号。

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凌云县共有壮族、汉族、瑶族三个主体民族,其中瑶族有背陇瑶、蓝靛瑶、盘古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凌云各民族和谐共处,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其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壮族“72”巫调音乐;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朝里壮剧、壮族欢隆(布柳河漫歌)、壮族夜婚习俗、汉族火纸制造术、汉族婚俗、瑶族长号、瑶族龙凤舞、白毫茶制茶技艺、壮族儿童配饰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县级42项;民族文化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了长足发展,新建了博物馆、图书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实现了全县覆盖;文化下乡、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文艺宣传、文艺汇演、文艺创作方兴未艾;凌云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促进了凌云县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全民体育充满活力,融合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凌云体育事业发展欣欣向荣。凌云县体育馆、凌云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凌高田径场等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具备了“六个一”的标准;各乡镇、各行政村均实现了“两个一”的标准;全县共建有足球场12个;全县实现人均健身公共设施面积3.8平方米,超过国家标准要求,超额完成“十三五”和“十四五”的目标任务。全县每4年举办一届运动会,积极组队参加市运动会等上级赛事,每年向上一级体校输送至少5名以上优秀运动员,凌云体校选拔训练并向上级体校输送的林祖沈摔跤选手进入了国家队,并在各种国际比赛中为国家争得荣誉,林祖沈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取得良好成绩。近五年来,凌云县连续举办了三届“全国徒步大会”、一届“国际户外运动挑战赛”、两届“中国‘凌云白毫茶杯’一带一路象棋国际公开赛”、“两会一赛”和“庆丰收”等群众体育活动,凌云庆丰收民俗文体活动获国家体育总局认证为体育旅游示范项目,环浩坤湖山巅徒步道路获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凌云体育充满活力,进一步促进了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广电网络和应急平台全面覆盖,提高全县应急处置水平

五年来,共建成广播电视乡镇无线发射台站8个,覆盖8个乡镇30多个自然屯,覆盖用户3万多户11000多人;实现村村通光纤,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4000多户,有卫星电视户户通用户30000多户;全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提高到98.6%。还建成了一个县、乡、村三级联网的应急广播平台,提高了全县的应急信息发布和应急处置能力。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51djqu.com/news/show-1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2021 MY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