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旅游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十四五”时期,旅游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与此同时,进入新发展阶段,旅游业也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旅游消费需求将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由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转变。大众旅游出行和消费偏好发生深刻变化,线上线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加速融合。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发展成果要为百姓共享,旅游业要充分发挥为民、富民、利民、乐民的积极作用,成为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幸福产业。
在今年两会上,围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和智慧旅游,代表、委员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出发,为旅游业发展献计献策。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既要鼓励发展乡村农家乐,也要对乡村旅游作分析和预测,提前制定措施,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日益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产业兴旺是核心,而旅游业无疑是能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产业。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杜明燕在题为《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统一的芒来模式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提案中提到:“通过文化旅游这种媒介方式,引导城市居民到乡村吃农家饭、住民宿,体验乡村宁静、优美的环境,放松城市生活紧张、疲惫的心情,同时购买乡村牧区农副产品,并保持持续性消费,从而产生经济收益。正是这种去掉中间环节的直接供需关系让发展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中产业支撑的有力手段,不仅可以培育观光农牧业、休闲农牧业等多种现代农业新业态,还可以有效改变农村发展单纯依靠第一产业的局面,促进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杜明燕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芒来嘎查为例,这里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在党支部书记米吉格道尔吉的带领下,结合本地实际和市场化运作需求,带领牧民对原有的畜牧业合作社进行了“升级改造”,成立了旗里第一个股份制专业合作社,2021年底,29户社员每户平均分红达到40余万元,真正实现让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但是,杜明燕也表示,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村落分布大多比较分散,交通条件差,而且村与村之间或者乡镇间产品单一,形成了同质化低端竞争,并且能提供专项服务的人员少,更不知道该怎样服务好城里来的游客。接下来,还需要加强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指导和培训,让从事旅游业的村民做好“做饭、卖菜、端盘子”这三件事,即IP、营销和服务,这也是目前发展乡村旅游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大激店村党总支书记张东河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盘活农村闲置集体资源及资本,多渠道、多方式发展集体经济。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突出自身特色优势,多元化发展集体经济。在大激店村,这几年基本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为主要抓手,集休闲、游玩、观光、采摘于一体的融合发展新业态。“有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我们更应加强乡村产业合力,增加集体收入,高质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才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张东河表示。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用好红色资源,守好红色根脉
近年来,各地纷纷加强革命历史纪念设施建设,挖掘红色资源,铭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红色旅游成为丰富市场供给的重要旅游产品,发展态势良好。
浙江嘉兴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红船精神凝聚升华地。中共“一大”纪念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南湖革命纪念馆紧紧依托独特的政治资源,把革命文物资源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智慧宝库、生动教材、第二课堂,彰显红船起航地的政治担当,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努力把红色根脉守护好,把红色血脉传承好,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全国人大代表、南湖革命纪念馆副研究馆员袁晶介绍,2021年6月5日至“七一”期间,该馆参观量达39.6万人次,平均每日流量约0.76万余人次,接待全国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团队1510余批次、5.4万余人次。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同时,他们不断推动红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用多元化的宣讲形式,把大道理讲透、大主题讲活。全体宣讲员组建“红船讲解员小分队”,致力于打造“红船旁好声音”的宣讲品牌。“红船讲解员小分队”开展宣讲,不拘泥于宣讲场所、形式和载体,积极探索有温度、有力度的基层理论宣讲,呈现全方位、立体化的宣讲模式。服务党史学习教育,以线上、线下,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以红色故事、微党课和沉浸式实景剧的形式,定期开展党史巡讲活动,深入一线宣传党史国史,拓展党员教育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加强与其他红色场馆的统筹联动,形成矩阵效应。
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西部,有一座公伯峡水电站。就在大坝脚下的黄河南岸,有一处珍贵的、由西路军被俘战士修建的红色遗迹——红光村。村内西路军战士修建的红光清真寺至今还保留着历史的原貌和红色遗迹,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红光村充分依托自身优势,推出具有浓郁红色文化和独具撒拉族特色的第一家“红光村撒拉人家”农家院,此举为村内想创业的村民拓展了县域旅游线路和服务项目。在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上村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的引领下,一部分有创业意愿的村民也相继开办了农家院。目前,红光村有“撒拉人家农家院”8家。马乙四夫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两会上一直建议积极推进红色旅游资源打造与整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我们希望打造红色旅游体系,完善与我们当地红色资源相配套的周边设施。这样游客来体验红光村浓厚的红色文化时也能够通过配套设施、一站式游乐服务真正体会红色旅游的意义和乐趣,把我们红光村建成青海的‘井冈山’。”马乙四夫说。
不可否认,在开发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弘扬民族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画院院长、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在调研中发现,目前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着如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展馆发展模式单一;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缺少整体规划和宣传;缺少配套红色旅游发展的专项政策扶持等问题。为此,他提出4项建议:一是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二是加强合作,融合发展;三是丰富产品,创新发展;四是政策扶持,推动发展。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现代旅游业体系更加健全,旅游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弹性供给更为丰富,大众旅游消费需求得到更好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