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其中汉族是第一大族群,占中国总人口的91.51%。其他民族比较少,占8.49%,因此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等地区。
藏族
藏族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藏”为汉语称谓,自称“番”,(藏语音为“博巴”)。藏族他称有很多:唐宋时称“吐蕃”,元代称“吐蕃”、“西蕃”,明清时期称“西蕃”、“图伯特”、“唐古特”、“藏蕃”、“藏人”等。
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7世纪初期吐蕃建政之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10世纪到16世纪,是古代藏族文化兴盛时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语言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安多三种方言。
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
服饰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藏族服饰,基本特征是长袖、宽腰、长裙、长靴,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这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穿用这种结构肥大的服装,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作棉被抵御风寒;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白天气温上升更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所以,脱掉一只袖子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
藏族男女特别讲究饰物,饰品的质地有银、金、珍珠、玛瑙、玉、翡翠、珊瑚、琥珀等,广泛运用于头饰、发饰、耳环、项链、腰饰和戒指。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
藏族人民特别重视“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医
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
▲ 藏医药浴使用的草药 图:新华社
作为藏医学“索瓦日巴”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药浴法为保障藏族民众的生命健康和防治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
去年11月,“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一位藏族患者在进行藏医药浴法治疗 图:CFP
节庆
藏历年是根据藏历推算出来的,是一年中藏族最大的节庆,与汉族的春节时间相隔一般有三种:同一天,相差一天,相差一个月。
因为全民信仰佛教,节日活动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氛,是一个娱神和娱人、庆祝和祈祷兼具的民族节日。
雪顿节是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藏族人民的传统宗教节日,大都在藏历二月初、四月中旬或六月中旬举行,具体日期各地不尽相同。
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