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即神农氏,并非子虚乌有,是我们的人文始祖,不仅教先民耕种,还亲自尝百草,发明中药,医治疾病。古老的历史文献记载,炎帝龙首牛唇,是最早的神人合一的龙形象。我们不是以龙的传人为荣吗?自古相传,炎帝的出身地,即今 随州 厉山(又称列山、烈山)下的“神龙洞”。李白在《题随州紫阳先生壁》诗中写道:“神农之后,季梁为大贤”,“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已成”,可见炎帝生于随州之说,来源久矣。 随州是龙之故乡,当之无愧。
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厉山镇,是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内群山攒簇、沟壑纵横、树木茂盛、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气势恢宏,绚丽壮观。已初步形成了以炎帝神农洞、 九龙 山景区为主体的炎帝文化寻根游;以万法寺、龙凤日月旗杆为主体的唐清文化探古游,构筑了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寻根拜祖为一体的旅游新格局。
几千年来,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炎帝神农生辰之日,数以万计的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烈山敬奉炎帝神农,缅怀华夏始祖,同贺始祖伟业,共庆神农生辰。烈山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炎帝神农故里已成了研讨炎黄文化的基地。
炎帝风景区主要景点
炎帝神农大殿
炎帝神农大殿坐北朝南,占地6600平方米, 高台 圆柱直檐,秦汉风格,古朴庄重,感觉还是有一定气派的。它位于烈山腹地,向前延伸至对面的 九龙 山,形成一条中轴线,气势宏大。
神农大石像
神农大石像位于海拔113米的九列山第七列上,石像面向东南,手捧麦穗,目视远方。大像通体白色,由花岗岩材料制成,全像海拔高度157.6米。底座为正方形,边长56尺,意为中华56个民族;底座高度为42.6尺,代表着炎帝神农的诞生之日为农历四月二十六;像本身高95尺,寓意炎帝神农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九五之尊地位。
万法寺
在炎帝神农雕像的斜背面,有一座古老的寺庙:万法寺。万法寺由山门、大雄宝殿和两廊偏殿组成。山门口雄立着一对白狮。门上横匾上是“万法寺”三个仿王羲之的金色大字。两旁悬挂着黑底镏金对联:“万法宗源唯此为大为最大,佛门本意济善积德积功德。”
神农洞
神农洞是炎帝出生的地方,坐落在烈山的洞天山东麓。古式四合院依山迭起,四周环绕着 青松 翠柏,苍劲挺秀。神农洞正门牌匾上书有“神农洞”三个古篆字。洞府正堂是“神农殿”,殿中有一尊粉金炎帝神农雕像。左边为“神农洞”,从古至今,这里一直是民间祭祀炎帝神农的敬香之地。
神农庙
神农庙位于神农洞穴口上,是楚庄王为表达对炎帝神农的追思祭拜之情而建的祠庙。正殿门柱上是后人为纪念炎帝神农创五谷、尝百草功绩而作的楹联。
右为:神农创耕植五榖而天下食;左为:炎帝味草疗百疾以养民安。
昔日穴口上建有神农庙,内塑其像,常年祀之。后屡修屡毁,仅存神农洞,洞内可“容数人立”,壁石凝苍显绿,极具古色。
神农亭(碑)
神农亭(碑),明代万历丁丑年(公元1577年) 随州 知州阳存愚立。碑高2米,宽1米,重数吨,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碑上刻有“炎帝神农氏遗址”。
功德殿
功德殿是在秦汉风格的建筑群,它由日月门、 天门 、功德殿组成。主要集中展示炎帝神农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在功德殿的旁边,还有一颗祈福树,有一些游客许了愿后,将红绶带系于树枝之上。
神农古井
九龙 山九山相连,相传,每座山上都曾有一口井,炎帝神农诞生时九井自穿,打一井的水,其他井水也会浮动起来。 随州 民间至今流传“一山扬鞭九山应,一井打水九井动”。村民说这是炎帝神农氏保佑大家 长寿 久安的福兆。神农井边分别有虎、鹿、龟、蟾四大瑞兽镇守,正所谓东来福气西来寿,南来官运北来财。
神农书院
华夏悠悠文明史,烈山脚下是源头,炎帝故里是华夏文明发源地,景区设立神农书院,旨在弘扬炎帝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游客,特别是广大的莘莘学子了解炎帝文化内涵及国学精髓。
圣火台
圣火台取材于古籍记载’因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曰炎帝。
这个像“火”一样的建筑,便是圣火台。燧人氏“钻木取火“后,炎帝神农“修火之利”,把火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之中,炎帝率领先民在刀耕火种的时候,发现一些烧死的野兽吃起来味道比生吃要可口多了,便发明了用火烹制食物,后又发明烧制陶器等等。正因为炎帝神农善于取火、存火、用火,《帝国世纪》说神农氏以“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
一年一度的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开幕式的火种就是在圣火台上点燃。数千年来,华夏子孙,薪火相传,以他们的聪明才智缔造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
圣火台底座为正方形,上端刻有火焰图腾,底座周边刻有龙腾雕纹,相传有神龙相守,供奉华夏最初之火种。很多华人朋友到这里,都会从圣火台的底座穿过,他们说:圣火 台中 走一走,红红火火全都有。
石灯笼
这些小石墩就是炎帝神农故里景区特有的石灯笼,也是景区的特有绿化带。石灯笼用花岗岩整体镂空雕刻而成,左右两边各28个。每个石灯笼的顶端都分别用篆书刻着华夏56个民族的族名,每逢夜晚,这些小石墩便会发出耀眼的光芒,象征着56个民族团结在一起,延续着始祖炎帝神农氏开创的中华文明之光。
九拱桥和烈山湖
九拱桥完全用花岗岩、白砂岩、蘑菇石、上等青石构建而成。桥身有九个拱门,全长117米,数量均是九的倍数。九在 中国 阳数里最大,地位最为尊贵,以此寓意炎帝神农九五之尊的始祖地位。九拱桥横跨烈山湖两岸,像一根纽带一样,沟通南北,沟通了炎黄子孙寻根拜祖之路,也连结了大家共拜始祖虔诚之情。
九拱桥下面便是波光粼粼的烈山湖了。泛舟湖上,观望整个大殿与 九龙 山,别有一番风情。遥望炎帝巨像,会有种炎帝显灵的感觉,动的不象是自己,更象是炎帝大像。
四牛耕作雕塑
四牛耕作石雕,四牛或昂首向前或埋头耕耘,形象栩栩如生,可以说是我们纪念始祖炎帝神农“首创农耕、驯养家畜”功绩最恰当的表现形式。 自古相传,炎帝神农氏为“牛首人身”,这可能是因为牛是炎帝神农所在的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后世就神话传说其是“人身牛首”了。当然,这也是对炎帝神农驯养耕牛,首创农耕的形象纪念。
照壁
照壁在风水学里有一种说法:“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视为不吉利”。避免气冲的方法,就是在房屋大门前砌一堵墙,但是,为了保持“气流通畅”,这堵墙又不能封闭,所以便诞生了 中国 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建筑结构——“照壁”,用以“避邪藏福”。
我们眼前的牛首照壁,上刻牛头、下刻火焰珠宝图案, 它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天下华人的老家——炎帝神农故里。照壁上面的“炎帝神农故里”五个大字为原 中国 书法家协会沈鹏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