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文化底蕴深厚,山水资源富集。
旅游扶贫模式两度入选世界旅游联盟减贫案例,恩施市、利川市创建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5A级景区达3家、4A级景区达19家……
过去5年,恩施旅游产业写就靓丽“成绩单”。
在新思想、新目标、新蓝图的指引下,今后5年,我州牢固树立发展大旅游的鲜明导向,把恩施建设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方兴未艾,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
初冬时节,巴东绿葱坡一片繁忙。10天后,第八届全国大众冰雪季恩施州会场活动即将举行,各项筹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这场冰雪运动包括单板滑雪平行回转、高山滑雪回转竞赛项目,雪上龙舟、雪地接力等趣味项目,巴东冰雪旅游座谈会、“恩施绿葱坡滑雪场”杯摄影大赛、雪地电音节等冰雪嘉年华系列活动。
冰雪运动逐渐走进恩施人的视野,走向大众生活。与此同时,巴东绿葱坡的交通、民宿、餐饮、文化、商业等行业逐渐被带动。“每年最少10万人到绿葱坡开展冰雪运动,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业内人士称。
这是恩施“体旅融合”的缩影。与此同时,文旅融合、农旅融合,“旅游+”“+旅游”的新业态正在兴起,旅游方兴未艾。
现代旅游业市场容量大、投资潜力大,是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综合性产业。据国家有关权威部门测算,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和部门超过110个,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
文旅融合,擦亮恩施旅游金字招牌
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巴东神龙溪3个5A级景区,成为全州生态旅游的龙头。全州还建成了19个4A级景区。
宣恩把县城当作景区建,建成4A级景区“仙山贡水”,不断吸引着游客前去观光旅游。与此同时,当地以文化为魂,让旅游更有魅力。
旅游是典型的“眼球经济”“品牌经济”,只有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眼界和格局,提升旅游规划、策划水平,注重塑造特色品牌,才能擦亮恩施旅游金字招牌。
只有以“永远建不完的迪士尼”思维,滚动开发新项目和对现有项目改造提升,始终保持旅游产品的新鲜感和吸引力,才能提高游客量和重游率。
州第八次党代会强调,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强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和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持续打造女儿会、龙船调、黄四姐、纤夫节等特色文化品牌,实现县(市)“四馆三场两中心”全覆盖。
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恩施段)、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推动“万里茶道”鹤峰段申遗。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创意园区。办好州十运会,支持各县市举办品牌赛事,推动文化与体育、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未雨绸缪,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州第八次党代会站在更高的新起点上,把握新机遇,谋划新发展,实现新跨越,这是全州各族儿女的共同心声。
5年后的恩施州,将是什么样子?取得怎样的成绩?问题起于当下,答案则在未来。
发展大生态,盘活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
未来5年,按照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融合化要求,我州高效利用旅游资源,提档升级核心景区,创新丰富旅游业态,完善延伸产业链条,内畅外联旅游交通,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恩施大峡谷、腾龙洞、神农溪、坪坝营、狮子关、地心谷、屏山峡谷等核心景区向精品提升,力争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品牌。
推动恩施市加快建成特色型区域中心城市,支持利川市建设“中国凉爽之城”、建始县建设“康养金地”、巴东县建设“长江边上最美县城”、宣恩县建设“仙山贡水”、咸丰县建设“文化旅游名城”、来凤县建设“跨省经济协作示范区”、鹤峰县建设“养生福地”。
优化旅游产品供给,提高景区质量等级,提升旅游特色餐饮质量,建设特色美食街区,布局各类恩施名小吃和特色餐饮。加强旅游商品开发,形成了一批附加值大、知名度高、地域特色强的旅游商品品牌。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挖掘、转化力度,在核心景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形成了吸引力强的文化符号和文化IP。做实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同时,每年举办恩施土家女儿会、纤夫文化旅游节、宣恩龙舟赛等节会赛事,不断做大恩施旅游“朋友圈”。
加快发展智慧旅游,推进“一部手机游恩施”从“可用”变为“好用”,打造“一键订单、一码通行、一键投诉”的智慧旅游系统,深入研究流量经济、平台经济,借力新媒体、新手段,用话题营销、创意营销等方式,不断形成恩施旅游一个个新的引爆点,让恩施旅游“自带流量”。
蓝图已经绘就,恩施旅游,正站上一个更高更新的起点!发展大旅游,恩施前景可期。
记者手记
恩施旅游,盛名在外。许多家庭旅游支出增加,旅游渐成趋势。
“十三五”以来,恩施州充分发挥文化、山水等优势,不断推动我州文化旅游向纵深发展,让更多人吃上旅游饭,推动生态旅游业大发展。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全州只有用实干成就梦想,用汗水浇灌希望,不断发展大旅游,盘活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把恩施建设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