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假趣

扫一扫关注

我的南京正马不停蹄地成为另一个南京 #极美南京我为宁代言

   2022-07-14 461

我的南京

灰色的烟雾模糊了遥远的星座
眼前的一切失去了历史和名字
世上只是一些影影绰绰的温柔
人还是原来的人,河还是原来的河

题记

钟山流徽榭

南京 城内,钟山是个好地方。
人到中年满身坚硬的盔甲,而钟山于我,是一个最近的卸甲地。我很爱一个人去散步,背着包带本书去钟山闲逛,是我与自己相处的最好方式。我喜欢流徽榭,它在我心中堪比一个小紫霞湖,私密且小众。它给我的感觉永远是喜出望外!

夏季的流徽榭被绿色紧紧环绕,我搜索了下脑海中仅有的词汇,只能蹦出青山,绿水,翠亭!而现实又远远不止如此。

它背阴处绿的深邃,向阳处绿的通透。一湖绿水又倒映出另一番天地!让燥热的夏季生出许多凉意!美哉美哉!

环湖走进腹地,密林与绿水相拥,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穿透叶片的散光照射在绣球的紫色花瓣上,烫成了斑驳的金黄色!怕是一碰就要化成金粉蝶飞走似的。
林间小路,斗折蛇行,持着好奇心前行方得其终。

流徽榭里不乏参天老树,还散落着各色父亲。
父亲对于我来说,他在儿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英雄,又是玩伴!带我们池塘抓鱼的是他,捉蝴蝶的是他,捣蛋放火的也是他!

待我们慢慢长大后,父亲的角色突然就变了,变得絮絮叨叨或是沉默寡言,变得不问缘由的看着你傻笑或是背着你转过身去默默的唉声叹气。无论父与女,亦或父与子,共同话题的逐渐丧失,是衰老与成长的背道而驰。互相理解变成表面 和平 的无奈妥协。在这份随机的亲情中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对抗不了时间,不妨彼此相伴来一趟钟山,坐在这流徽榭里,不说一句,此刻风景也能言明一切吧!
如果父亲可以朝前看看,孩子愿意朝后想想。
我们怎么会丢了彼此。

挚爱东郊

我一直挚爱着东郊这片地方,她的美根深蒂固,像热腾腾的血液流淌在每个土生土长 南京 人的肉身里。在不经事的年纪我和一个少年看过这里的紫霞湖,爬过上了夜的 紫金 山,在海底世界给没有人的海豚表演奋力鼓掌,还有夏季被盯肿手脚的植物园。
夏与秋,念念不忘是记忆中的瘙痒感和湖畔抚琴的声响。 心中的少年一直是少年模样,他在漫漫的时间长河里凝固成一盏明亮的星,我感受不到他的衰老,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我只感受时序的轮替。
一转眼,又是一年东郊秋冬。

我比较偏爱植物园南园,因为有热带植物馆。从正门进园,走两步穿过水杉林便可以看见美丽的前湖。
秋天的前湖很美,我们常说景色分大美和小美,大美易得,小美却是要去寻的。而秋天的前湖即是一种稳定的大美输出,树木染色丰富鲜艳,无风的日子湖水平静如镜面,远处的一点船,近处的一波水纹又是恰如其分的点睛之笔。
自然的美吸引了一堆又一堆的老年少女结伴拍照,阿姨们穿着靓丽的旗袍挥动着五彩的丝巾,沉浸在互相吹捧的绝色容颜中,耐受寒冷,拗着造型。我哆嗦着看着她们,裹紧了身上的毛衣,举起相机按下快门。

如果你冬天2-3月来 南京 ,一定不要错过 明孝陵 正南的梅花山。赏花定是要逢时,便是尔但花开一朵,我来万水 千山 。
为了赶在收门票前入园,跟孩子们相约五点 明孝陵 集合看花,却是来的太早,山林间漆黑,得打着手机照明。凌晨霜寒露重,冷的人直哆嗦,可是看见天一点一点亮起来,莫名心花怒放。

清晨的梅山有多美,可以想象成带着面纱的女人,美的朦胧又遥远。
如烟,如雾,如霞。
迎着 朝阳 的梅花开得绰约多姿,一只孤高清冷,一群却又纷繁热闹。

人有世俗之心,也有山林之心。
不论今日旧时,人们总是需要那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不谈进取,不论功利。
还要有一点玩的来的朋友,相伴行走,一起做梦。

一场巨大的雪,让 明孝陵 呈现出我完全不曾见过的样子。同一个地方不同的季节,你应该做好准备迎接他带给你的所有惊喜。

秋与冬,竟是两个世界。

人在熙熙攘攘的世界中疾走征战,但愿一直有人愿意与你走进山林,携手看花,拥抱山间的紫霞湖。待回头,即是——明月清风。

鸡鸣寺望台城雪

下关的火车

江边走走,送残阳屡屡。
船笛声声,不辞辛苦的带来了下关码头的分别之意。
我站在火车站的二楼,你没有看懂我用手比了个心,你没有看见我用手机屏幕打了个我爱你。

一本合上的朱文。
一篇没有看完的《把穷人统统打昏》。
不敌一刹那心酸。
我向上看着天,我应该记住,曾拥有过这样一天,真正属于我一个人的“平静的生活”。然后我愿意慢慢老进春夏秋冬的时序轮替中,我小小的无序会得到时间的耐心调整,心甘情愿接受——一如歌里唱的那样:
我和你是河两岸
永隔一江水

秦淮的巷子

秦淮的巷子对于我,有着不可言说的意义。不仅因为走过千遍万遍,更是因为爱他,爱他的朴实无华,与世无争,甚至是自顾自颓败的岁月静好。
无事的时候,一个人在巷子到处转悠。你可以看见很多东西,散落的石墩,让人爱不释手的拴马桩甚至是交织错落的电线,这些地方虽然看似落魄,有着城中村的所有缺点,却比那些高端豪华的高档住宅楼来的有人情味,可以窥见生活的层面。

看一个地方喜不喜欢,并不是看建造堆砌了多少钱,而是看这个地方适不适合我常来,一年它在,五年它也在,甚至是十年。只是现在这种地方太少了,可能你还没跟这地方熟悉起来,就悄摸摸的换了主人,换了行当。
想到近期看的一档综艺——奇遇人生。节目里李小牧带李诞去了一家酒吧,这是他二十年间经常要来坐坐的地方,招待他俩的酒保,也在这家酒吧工作了十八年之久。
一个城市,有一个地方,还有一个很熟悉的人,每个夜晚,它静静等候你,你去了,还是那个人,为了亲手凿冰调酒,倾听你的心声,这是让人很安心的一种情结。
而身边的生活,恐怕不会有一个存在这么久的地方,可以让自己安心驻留。
偏偏我还是一个很念旧的人,租了挺长时间的房子就会放不下,偶尔想起,百般滋味。有时难过的时候,也真的是找不到一处可以让自己安身的地方。
看到这样的一段,让我热泪盈眶,仿佛另外一个身体在阐述你自己的思想,如此一致。

小巷的破败无序,却足够开放。这又让我想起欧宁,呵呵,乡村本没有门。

曾经问过一人,你现在愿不愿意住这样的小巷?

拥挤,嘈杂,阴冷潮湿,你可以看见小巷的植物都拼了命的向阳而生。隔音不好,临街的房子一年四季拉着窗帘,或者贴着磨砂贴纸,保护着不多的隐私,每逢下雨还排水不良,生生漫出难以形容的味道。

他回答,我愿意啊,甚至觉得特别好。
直到我在小巷转悠的某一天,发现了如此精致的一户人家~
我相信他是对的。

废弃的学校,据说今年要开始改建成幼儿园了。

颐和路西桥走九遍

一条颐和路,反复走九遍。
然后才能咂摸出一点滋味。

五月的颐和路,有让人流连的夕阳,有老旧斑驳的光影,还有各种美丽的邂逅。你不用说服自己就可以爱上她,爱上 南京 。
在繁华的城市中心行走,唯有颐和路默许了时间的缓慢,她会让你相信,生活有一万种可能,其中一定有一种叫做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而,颐和路上除了姑娘,全是猫。
它们日日夜夜在巷道里游荡,似乎寄托了许多离人的灵魂,它们与他们一样,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从颐和路迈进先锋,从外部即见它占地优越,半环岛的小楼,傍晚的光线给他烫了金,有多美呢?美到大概可以满足你对文艺的所有想象吧!

一杯咖啡,一本书。
我喜欢书店这种假意的与世隔绝,可以短暂的享受简单人生和脱掉焦虑的惬意!再追求点幸福的永恒,别闹了,那不是在书里!

顺着颐和路可以走去西桥。

矗立在城市街道中间的紫峰有种高高在上的未来感。低头看看自己,不过一只在城市生活的蝼蚁。我们既看见城市的欣欣向荣,又看见城市的藏污纳垢,大概是因为爱,才不至于让人活的像行尸走肉。

也是因为你, 南京 才是 南京 。
我,才是我。

从西桥穿过,朝着紫峰的方向走进渊声巷,狭窄的道路,歪歪倒倒的天线,黑黢黢的树影,天空蓝得深邃衬的橘色路灯更加耀眼。
走着走着,我总能察觉一些恍惚的人影,犹如小虫伏于乱草,一闪而出,一闪而藏。在这条声色之巷中,没有熟悉的暖黄色灯光,找不到一大一小并肩前行的身影,秦淮的巷子变成了我解读渊声巷的参照物,而被陌生压制住所有感官的我很难分辨,也很难认知到小巷里的幸福。

夫子庙始,赏花灯

孩子的成长,父母的衰老,很多小事变得不再重要, 比如 一起庆祝节日, 比如 一起坐下交心的吃顿饭。有点无奈却又稀松平常。去年我家迎来了一个小姑娘,今年宝贝刚满一岁,很庆幸我作为大姨可以重启尘封了很久的节日庆祝模式——看花灯!
从前,父亲把我们轮流扛在肩头,穿越人海。
“看灯咯,看灯咯!”
如今我妹扛着她刚满一岁的女儿走过父亲走过的老路,一瞬间,我在她身上看见父亲的影子,又看见她从毛头小孩为人妻,为人母。不禁感叹时光无情,赶着人往前。
我逐渐理解人生的怯懦和妥协,大概不过是牵挂的丝线让我们举步维艰。
我看着她,看着他们,深谙缔造生命的伟大,却不想接受已过而立之年的事实,一直认为自己还是个孩子。如果往后余生还有另外一种选择,我本该是太子山下,一枚散淡的人!

儿时每到元宵节,父亲的肩头便成为我们轮流的座驾,座驾又稳又高,可以让我们小小人儿的视线轻松越过看灯人海。
除了安排好每人可使用的座驾时间,看花灯前定是要买个荷花灯或者兔子灯执在手里,一路抓着回家。
回家后,灯笼里点上歪斜的蜡烛,我们一群小孩子发了疯似的拖着兔子灯在地上狂奔,抱着一定要借着风把兔子灯烧干净的决心,不燃尽成灰不尽兴。
若是灯笼在小孩儿的百般折腾下顽强的存活下来,往往先是丢在一处任其积灰,随之抛在脑后。最怕第二年爸妈忽地想起旧灯笼还在,说出新的可以不买的话来。
可是,小孩子哪里是省油的灯,永远惦记着新的,索性在花灯成为旧的前不如一把火烧个痛快!

从前手里提着小荷花灯,眼里就盯着大荷花灯,得了大荷花灯更想要带电池的,会转会唱歌的塑料卡通灯。毕竟在小孩眼里什么物件当下流行且新奇好玩,拿在手里才有面儿。
现如今,花灯品类真叫一个琳琅满目,小猪 佩奇 一跃成为当红炸子鸡,更不提金猪花猪 法国 飞猪了,何其平庸之辈。
反观我到了三十向上的年纪,时髦的花灯哪里还入的了眼,看来看去还是传统花灯好看呐!这只得了奖的 狮子 灯,真真灵动好看,自然价格也水涨船高,但手艺这玩意,本该高价付费。

除了花灯,必买转糖画儿,以前最不甘心转个兔子,蛇,一定要转个龙才罢休,有的师傅心疼小孩子,直接给画了龙。
为啥对龙有如此执念呢?我也不为别的,就图拿着龙“摆”!
站在转糖画摊前的我,想买龙买龙,想买马买马,只是吃到嘴里的糖却不怎么有滋味,也没有了可以炫耀的对象,白白自找了许多伤感。缠着老魏买灯笼买糖画儿的日子早成了昨日记忆,现今只有我给小辈买的份儿了,想想真的好不甘心呐!

黄龙岘予茶

春天雅事不仅仅是去赏花,还有访茶园。

因为 佩奇 老师的不吝赐教,我逐渐学会了喝茶。今人喝茶总爱论价,当我们追述历史,去看宋人,他们认真喝茶的态度让我汗颜,书上说,“泡茶的水要轻轻舀,太用力的话,水是会有伤痕的……”

提起春天的 杭州 西湖,会让人怀念清明前的 龙井 ,亦或泡一杯雨花也是不错的选择。今年跟随 佩奇 老师走访了涌溪,圆如珠的火青,落水沉。它在春茶中口感偏重,不是老茶客难以驾驭火青的厚重。虽然难以讨得女性的欢心,但凡你能喝上一口,好似在春天和霸道总裁谈了一场恋爱。

在 安徽 ,你若有幸去过汀溪,不该错过兰香茶。走过猴坑,不该不品太平猴魁!围绕着兰香的绿茶,茶气清冷,仿佛温柔地牵着你走进竹林深处,寻那幽幽兰花。

如今的黄龙岘主打茶文化,生态做的越来越好。各种赛事活动的加入,周边配套的民宿无论服务、品味都有着显著的提升。只可惜黄龙岘的茶喝起来却不是心头那股子春天劲儿。

沿着茶山的一指小径往上爬可以看见雅致的茶寮,颇有日式风情。只可惜走到茶寮所在,见它姿色平平,不过尔尔,瞬间没了进去喝茶的兴趣。好在登高处,黄龙岘观光性质的茶山尽收眼底,它像一把打开的新绿折扇,风一吹似茶浪滚滚,有绿茶香气。

看茶山要站在高处,方才知它的美好。

下山时和采茶人闲聊了几句,问问收成和收益。阿姨们还给我看了看她们一天的收获,忽地想起碧螺春的典故,自觉好笑,看来这黄龙岘想要茶卖的好,讲圆了故事或许可以弯道超车呢!

日落归家,晚霞极美。沾了一身茶气的我们兴致勃勃地把车停在路边,静静地看着它一点一点下沉,流光溢彩的蛇形水道似与我的血脉相连,心脏的跳动,情感的沉沦。在沉沦中,我想起 博尔 赫斯。

“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我给你瘦落的街道、绝望的落日、荒郊的月亮。

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

石塘人家

本想去看竹海,哪知开错了路,误打误撞跑去了石塘人家。

石塘人家在乡建里面有了美学的影子。

村落整体格局不俗,高低起伏有山势,背山倚水,景致立马有了纵深感。入村第一眼看见的木栈桥,它有点 苏州 园林里长廊的意思,既能挡风遮雨又可赏花看景。只是相比之下,民俗味儿更强,少了些文人气度。

做园子的老师傅曾向我描述过走廊的重要性: 比如 ,下雨进屋不用打伞, 比如 晴天可以遮阳,坐在廊内,喝茶,逗猫,看孩子……每当我在 江南 园林中痴痴忘返,无比羡慕。若老了之后能有一方宅第,不必太大,花草有情,万物生机,得一心人,惬意生活。想想当下的内卷人生,挤破头在一线的 大城 市为买下一个水泥盒子疲于奔命。人老了,终归要接接地气。

道理说起来终归是道理,我们时常还是无法逃避世俗的束缚,远远的羡慕独钓寒江雪的散人,自己又不敢勇敢的向前跨越一步。稳定的工作,膨胀的物质欲望让我们心甘情愿囚禁在自我建造的牢笼里洋洋得意!我不要!我不要生活在羡慕别人的生活里,我要活在我自己创造的世界。

第一次去走了正道,第二次去则从村子背后随性开了一把。蜿蜒的山道铺设讲究,两侧行道树郁郁葱葱,阳光投下斑斑驳驳的绿边的阴影,梦幻般的画面光线把我迷的五迷三道,像是喝了半瓶葡萄酒到达的境界…

越开越远竟无意撞见了一处天文观景台。我们站在平台上,听见山下有人在玩乐队,兴冲冲被勾引下山,找他们去!

顺着声音的方向,原来是一家民宿。老板是个做设计兼音响发烧友,小屋被打造的颇有情趣,有限的空间里还挖了个不小的锦鲤池!

有趣有趣!

江心洲,十年

十年前去江心洲,轮渡只要一块钱!
那时候它什么都没有,大片的葡萄园,劣质的农民自建房,到处撒欢的狗,黄泥地,偶见屎。十年后它有了桥,通了地铁,起步价两块钱!
谁也没想到 南京 人常去农家乐的地方摇身一变房价4w起,谁也没想到曾经一起去烤红薯的人如今被扔在各个城市的角落里,大部分杳无音信!人生的变化来不及唏嘘便抛之脑后,时间太急,哪能容你坐下慢慢伤心呢!
【江心洲,十年前】
十年前的我们是血气方刚的艺术青年,某一天脑子一热,工作室的疯子们要去江心洲烤红薯。琴善载着老小伙老冯,傲视的枭哥,特立独行的小龙,没想到在烤红薯这件事上变成让人刮目相看的小能手。在烤红薯前谁也没想到此事还颇有难度——这难度在于准备工作不足,用铲子杀菠萝,点火不用打火机非要实验钻木取火的可能性,但年轻的好处是在穷折腾中找乐子,怎么开心怎么来。
在户外做功这件事上我永远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可能是看上去不够贤惠,自然也插不上手。但是在大学时代我就发现,虽然我啥也不会,但是记录大家做功这件事上我是一把好手啊,不然十年前的烤红薯事件,早被抛之脑后了,唯一遗憾是我翻遍了相册,全工作室人都在,只有我不在。
看着照片的惨状,理论上红薯味道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是年轻人呐,总是可以囫囵吞枣吃进许多哪怕不能被消化的东西。
比如 世故, 比如 过来人的大道理。

疯玩的我们直至暮色四合,夜晚的江心洲,隔岸的灯火催促着归家的人。
我们像一群被撵进鸡笼的鸡仔,被一艘破破烂烂的船装着,赶回了对岸。

【江心洲,十年后】
逆光中的狗尾巴草,彰显出咄咄逼人的生命力,再看江上停泊的船,列队似的横满了江面,看着他们我很困惑,分不清是谁在走。

如果问十年前的我和现在的我有什么差别?
差别在于,十年前我用的是佳能DIGITAL IXUS 980,十年后我用索尼a7r2?
开个玩笑。
大概是十年前可以在一群人中装逼,显得冷漠且孤独的高高在上,而十年后却真正沦落为孤独的自己。十年前对于孤独的理解是表演的学院派,十年后则是本色出演。
而江心洲对我的意义,每年都在升华。从夏到秋,秋到冬,它承载着我的孤独,又悄悄的将它消解。
它的日,它的夜。
它的潮湿,它的萧索。
就好像,它成了我的至爱。
他抱着我,
他吻着我,
我们隔岸观火。

我爱风,
如岛上的风。
我爱落日,
如岛上的落日。
我爱你,
一如爱你。

六朝博物馆

六朝博物馆像极了一位东晋雅士,风度翩翩,遗世独立。建筑布局,展陈设计有种现代与古代默默对话之感。
走进大厅,你会立马找到喜欢这个博物馆的100个理由,圆洞设计,垂直飘带,成片窗景。它美得很整体!

六朝博物馆最大看点是青瓷。
青瓷颜色之美,可以用春夏秋冬来形容。六朝青瓷的釉色因釉料中的氧化铁含量不同,以及烧制时窑内温度和还原气氛的影响,呈现出不一致的青色。

浅绿如春
深绿如夏
青中泛黄者为秋
青中灰白者如冬

在 南京 的早些年前,城市到处开挖建楼,出土过大量的青瓷。当时当下人们还没意识到青瓷的美,并不受大众追捧,毕竟形制上比较单调和古拙,制瓷工艺也不够成熟,和后期精巧的瓷器相比拙陋的不是一丁点。但是懂得人自然能懂得其中的美好和趣味!抱着盘子枕着罐子睡一夜的也大有人在!

六朝博物馆去过很多次,每次去一定要在蛙形水注面前站很久,实在是太喜欢了。

鸡首壶,带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器具。

莲花尊,合影什么的还是算了吧!
类魂瓶的墓葬器,心大的可以随心所欲!

古代陶俑,雕塑是我喜欢的一大类,包括六朝石刻也深深让我着迷!

东大梧桐

第一次认真的去东大,却是为了道别。

于我而言,东大礼堂的迷人不在夏不在秋,在始发的春季。一池绿水倒映着光皮的梧桐,深藏不可言说的静谧之美。
养在校园内的梧桐真真喜人,直挺挺的枝干恣意的伸向天空,人文的关怀让梧桐长成了精。而作为行道树的梧桐则命运多舛,哪有校园里的这般姿态。春天的梧桐漫天飞絮,一旦起风,迷眼呛喉,鼻涕飞流直下三千尺。我对此频生抱怨,每每此刻便会遭到老马的讥笑,你若爱梧桐,怎能埋怨它的飞絮,只爱它的绿树成荫,光皮白杆呢?

我与萍姐相约在东大礼堂。我们从大学毕业开始共事,整整同事了7年。今年4月萍姐要去外地发展。一下午的闲聊,仿佛不够。我看着眼前的萍姐,无法表达的感慨与不舍。
原来不可跨越的不是距离,是我们的青春。

为了更好的将来,再见了萍姐,待你回来——再会。

南京书店

南京 是一座人文之城,书多,书店多。在城市漫步,去一家熟悉的书店小憩,喝一杯咖啡,享受一份简单的惬意。
【先锋书店】
谈到先锋书店,自然想到钱小华。电子书横行的时代,书店挣扎生存,但纵观这几年统计数据称纸质书籍并没有被取代反而成增长趋势,倒是kindle的发展陷入了尴尬。
我们应该感谢老钱的坚持,最终熬出了情怀。在 南京 这块文化相对保守的地方硬生生砸出一个文化标签,文青们的打卡圣地。

【先锋书店 • 颐和书馆】

【先锋书店 • 骏惠书屋】

【先锋书店 • 老钱工作室】

【换酒书店】

【二楼南书房】

THE END



#极美 南京 我为宁代言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相关旅游攻略
推荐旅游攻略
点击排行

(c)2021 MY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