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又称吉金文、钟鼎文,与甲骨文称谓不同,但并不是另一种文字,只是因为铸刻在青铜器上,才称为金文。金文大约是从商朝开始的,直到战国时期,共有1200多年的历史。提到金文,自然要看青铜器,文字博物馆有代表性的展出了一些青铜器。其实,文字博物馆就是金文的一个导引,青铜器还是很有限的,要看青铜器还是得去河南博物院、湖北博物馆等大量珍藏青铜器的地方。
一、商代金文
提到安阳,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大名鼎鼎的司母戊鼎,因为它就是这里出土的。由于是国之重器于是被首都“抢”了去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不过,在文字博物馆能看到司母戊鼎的复制品及其“小弟”司母辛鼎。
司(后)母戊鼎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说到这件重器,它有“司母戊鼎”和“后母戊鼎”两个至今让人争论不休的铭文。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定论,争论最多的就是铭文中最上方的那个字究竟是“司”还是“后”。到底是“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
司(后)母戊鼎铭文
这个表面上看似乎最容易辨认的“司”字,为什么会却会引起专家学者们的争论呢?这其实是因为在铸造司(后)母戊鼎的晚商时期,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中的用字都存在正反通用的情况。
甲骨文中所见正反通用字体举例
铭文中这个看上去是“司”的字形,其实也完全有可能是“后”的异体。也正因此,司(后)母戊鼎的命名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争论。晚商时期,同一片甲骨上的甲骨文中“司”、“后”字形都可以混用。
司(后)母戊鼎最初是在1939 年被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农民所发现,但为了避免文物落入日寇手中,村民们在将它掘出之后又重新埋入地下,直到1946 年4 月,这座大鼎才再次被挖出。在大鼎重新出土后不久,《申报》特派员邵慎之就赶到河南安阳进行了实地采访,在10 月27 日的《申报》报道中他最早将大鼎内的铭文释读为“后妻戊”、“后戊妻”。
1946 年10 月27 日《申报》报道“后妻戊鼎”
但是仅在21 天后,古文字学家张凤就在《中央日报》上发表了《安阳武官村出土方鼎铭文考释》一文,认为大鼎内的铭文应该释读为“司母戊”,这一观点后来则被官方采用。
同年7 月,司(后)母戊鼎被收归国有,并在10 月运往南京,此后收藏于当时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其名采用“司母戊方鼎”。1950 年3 月司母戊鼎入藏刚刚成立的南京博物院。1959 年又被征调至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并在“中国通史陈列”中展出。在此期间,这件文物一直沿用“司母戊鼎”的名称。
鼎耳饰有虎食人头图案
尽管官方一直采用“司母戊鼎”,但争论却从未停止。反对者们质疑“司母戊鼎”这一名称的理由除了在字形上,“司”也可以释为“后”以外,更重要的是很多学者都认为从铭文含义的解释来讲,“后母戊鼎”也比“司母戊鼎”更加合理。将铭文解读为“司母戊”的观点,普遍认为这的“司”同“祀”,铭文的含义为“祭祀母亲戊”。
鼎身附有夔龙纹
但这样的解释却不符合青铜器铭文内容的惯例,在商周时期表示作器者或者受器者的青铜器铭文制度中,并不存在动宾关系的句式。但如果将其释读为“后母戊”就完全符合惯例。
鼎足饰有兽面纹
“后”字在古时有“君王”“领袖”的含义,也可延伸为“王后”“母后”之意。如春秋时期的《竹书纪年》中就以“后”指夏朝的君王,即“夏后”;晚商甲骨文中则有将商王武丁之妻妇好称为“后妇好”的例证。按照这样的解释,“后母戊”即可表示是商王的母亲戊,这样的释文在句式上似乎显得更为合理。
基于以上几点原因,2010-2011 年基本完成改扩建工程之后,国家博物馆在出版图录和专题展览中将原来的“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2011 年3 月6 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 分》在报道国家博物馆布展筹备时首次采用“后母戊鼎”的新名称,但未作解释,引起不明真相的观众质疑央视错读。
不过,国家博物馆的这次更名并没能终结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争论,“后母戊鼎”的新名字同样受到了众多质疑。很多学者就提出,将“司母戊”视为动宾结构,其实是对“司”字的理解存在偏差。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曹定云研究员就认为这里的“司”应当作“嗣”来理解,“司母”意为“王储之生母”,铭文含义同样为“商王的母亲戊”。类似的还有将“司”释为王的配偶、官职等观点。总之,虽然国家博物馆将“司母戊鼎”更名为“后母戊鼎”,但由于其更名的依据中仍然有很大的推测成分,尚不能视为确证。
司(后)母辛鼎
司(后)母辛鼎,它是商代晚期的一件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在这件鼎的内壁上铸刻有铭文“司母辛”。“辛”是妇好的庙号。鼎口部长方形,短沿方唇,两耳立于短边口沿,腹壁较直,壁下部略向内收,底部平。底部下端有四条圆柱形足,透底空心足。鼎外壁四角各有一条扉棱,与四足上端外侧的扉棱呈一条直线,口下四面及四转角各饰一兽面纹,以扉棱作鼻梁,兽口向下,眉目清晰,体较长,尾上翘,尾尖下卷,短足内屈,有爪。雷纹衬地。腹左、右侧和下侧分别饰以排列规整的乳钉纹三排,乳钉浮出器面。四足上端都饰兽面纹,兽口向下,目字形眼,细眉巨角,纹样浮出,极为醒目。
妇好是商朝第二十三位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国第一位有文献记载的女将军。在甲骨文中多次记载妇好率兵出征,最多一次率兵达一万三千多人。这是商代用兵最多的一场战争。
亚长钺
这件铜器的整体造型和当时“王”字写法很接近。有的学者主张汉字中的“王”字最早的内涵就是手拿着钺的人,象征着掌握着王权。在铜器的上端有个“亚”字,“亚”是商代官职的名称,象征着地位级别。
作册兄鼎
作册兄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高22.1厘米,口径15.7厘米,腹径16厘米 。銘文为“乍册兄”三个字。在当时“乍册”多为史官。其中第二个铭文“册”字像使用绳子穿起的竹简。最后一个字“兄”,可能是这个史官的名字。这件铜器的造型非常奇特,从整体看,如三个象首相连,它的足如同象鼻。它的上下以连珠纹装饰,腹部装饰着三组兽面纹。
二、西周金文
金文穿过商代的岁月长河,到了西周时期,其字的形体略承商代金文之风。
善夫吉父鬲lì
善夫吉父鬲lì,“善夫”在西周时期的官名,相当于今天的“炊事长”,负责饮食。吉是作器者名,而父代表是一种敬称。这组器物很有来历。它们最先被民国时期的著名人物程潜收藏,解放后,国家文物局收藏了这套文物。
太师虘cuó簋
太师虘cuó簋图文
太师虘cuó簋。“太师”是官职的名称,“虘”是人名,这件器物的盖子上有铭文7行70个字。记载了太师虘受到封赏的年、月、干支日。在商周有铭文的青铜器有一万余件,但是像这样完整记录年月日的仅有30余件,所以这件青铜器铭文非常珍贵。
在周代众多精美青铜中,有这样一件重器,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件青铜器叫做逨盘。盘为盛水器,一般与匜配套使用;逨盘于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出土。
逨盘图文
对西周王室变迁及年代世系有着明确的记载,可映证史书的记述。这件器物重要之处在于它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所拟的西周宣王年表做出了检验。盘优美的造型与纹饰,气势恢弘的长篇铭文,精湛的铸造工艺,都表明它无愧于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经典之作。
逨盘铭文
西周时期有一个权势显赫的“单氏”家族,其政治地位仅次于周公和召公。该盘铭文记述了单氏家族从皇高祖单公到逨8代人的历史,他们在辅佐周王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铭文在记述单氏家族历史的同时,自然也列出了相对应的西周从文王到宣王12位王的王名,从而成为铜器铭文中所见到的第一部完整的西周诸王世系谱。
逨盘
▲该盘方唇,折沿、浅腹、附耳、铺首,圈足下附四兽足。腹及圈足装饰窃曲纹,辅首为兽衔环。盘内底铸铭文21行,约370字,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王(文王至宣王)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
虽然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对周王世系谱作了记载,但司马迁的这一记述一直没有考古学材料加以证实,难免让人将信将疑。逨盘铭文则第一次从出土文物的角度证明了《史记》对周王世系谱的记述是正确的。逨盘铭文记载单氏家族8代辅佐西周12代周王的功绩,第一次印证了《史记·周本纪》所记西周诸王名号。逨盘铭文多达372字,是建国以来出土的铭文最长的铜盘。
三、春秋战国金文
平王东迁以后天子势力逐渐衰落,而这时诸侯国的青铜器日益增多,无论是从青铜器的制作上还是金文字体都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下图青铜器名为宋公栾簠fǔ。簠是当时盛食物的器具。
宋公栾簠
▲这件青铜器上有铭文20字。其中第一行是:“有殷天乙唐孙宋公栾” 。“殷”是指殷商,唐是指商代第一位国王成汤。宋公栾即宋景公。这段铭文中,宋公栾自称是商汤的后代。从整段铭文中可以得知,这件簠是宋公栾为其妹勾吴夫人出嫁时陪嫁的的器皿。
下图所见庚儿鼎属于春秋中期之物,1961年12月山西侯马市上马村13号墓出土。
庚儿鼎
▲据铭文的内容判定它为东周时期徐国之器,其主人为徐王庚作为王子时所作之器。根据铜器命名的惯例,定名为“庚儿鼎”。
此鼎外形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请注意,徐国之器何以流入晋国呢,学者们研究后认为徐与吴楚关系密切及当时有以“宗器相赂”的史实,认为此鼎当是晋大夫受赂之器。这可是古代贪官受贿的铁证了。
中山王鼎
▲铁足大鼎是中山王墓出土九鼎的首鼎。中山王鼎,通高51.5厘米、口径42厘米、最大径65.8厘米,重60公斤,铁足铜身,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的一件铁足大铜鼎。
中山王鼎
▲大鼎于盖钮以下至足部以上的器壁上,刻有铭文77行,每行6字,共469字。这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战国时期铜器铭文字数最多的器物。这篇刻铭,刀法娴熟,横竖刚直,圆弧匀畅,刀锋细锐,构字秀丽,粗细、深浅均匀,是工匠高超技艺和锐利金属工具相结合的产物。
其文字内容是研究战国时期,特别是研究中山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材料,文字本身则又是研究古文字的新的实物资料。铭文语言与当时中原诸侯国、特别是三晋语言基本相同,有的从先秦典籍中还能查到类似的语句。其文字内容记述了王时期攻打燕国的历史,填补了史料记载的空白。
四、青铜器的制作
博物馆配备了一系列泥塑展示青铜器的制作。青铜器常见的制作方法就是模范法和失蜡法。博物馆里展示的是模范法。
备泥
制模
制范
装配
浇铸
去范
打磨
打磨
总体评价
中国文字博物馆金文展示这一块不如甲骨文的展示水平,比较一般,了解青铜器和金文,还是要去河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这类珍藏大量青铜器的馆,文字博物馆只能当做一个导引。大致了解一下尚可,并不成系统。并未展示,金文从商代到西周具体的样式及手法的详细变化,书法爱好者看得不过瘾。但一般游客观赏倒也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