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松口古镇
松口是一个拥有1200年历史的古镇,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因地处闽粤要冲,旧时水路发达,松口镇也成为明末清初闽粤赣地区客家人出南洋的首站。宋末元初,来自福建汀州府各县的汉人大量迁入松口,这些汉人来自福建宁化县石壁的居多。迁居松口的汉人在这块热土上安居乐业繁衍发展得很快,明末清初以后,松口人口暴满又纷纷迁移外地谋生,其中有部分外出南洋群岛谋生。而今松口镇约7万人,而旅居海外的侨胞有8万多人,是个中国著名的侨乡之一。
松口古镇
在今天的眼光看来,这个曾经历史上的闪耀重镇,并不显得特别耀眼。一条川流不息的梅江静静流过,如远似近的青山环绕其间,这跟梅州的不少沿河乡镇“大同小异”,但这里却留下来不少“响亮”的名号。自古山歌松口出,自古松口不认州。
松口古街&松江大酒店
松口古街
走在人烟寥寥的松口古街,仍有它繁荣时候的银行、码、星级酒店和粮油铺等的记号。我们一路走一路感叹,透过这些斑驳的痕迹,依稀可以望见昨日古镇的繁华。就在这家销售“企炉饼”小吃的不远处,有一家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松江大酒店。这家有着80多年历史的松江大酒店,当年曾经是闽粤赣最有名的酒店之一,更是当时梅州地区最早最大的旅店。
松口古街
无数客籍华侨由松口火船码头,坐火船下汕头出南洋,或由南洋回国探亲时,都要在这个松江大酒店住上一宿。可以说这里是众多客家华侨背井离乡的第一站,也是回家光宗耀祖的落脚之地。
火船码头
松江大酒店对面的火船码头,更是无数海外游子记忆的起点,思家念亲的起点,也是爹娘妻儿挥手眺望的起点。道是远别是少年,归来已白发。他们身上带着的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行李,心里却是满腹的悠悠乡愁,如同绿色腰带般的梅江河水,川流不息地从这里流淌而下。
火船码头
船码头曾是广东第二大河港,在鼎盛时期火船码头附近拥有1000多家商铺,每天多达300多条船停泊,6000多名旅客登船。
火船码头石阶上的雕像,墙上巨大的石画,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客家人背景离乡,远涉重洋,那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故事。在松口,有个不成名的规定,家家户户的男丁,每到18岁,除了一个留守家园外,都要出南洋闯荡。客家男人下南洋没有归期的岁月里,客家女人在家服侍公婆、养育孩儿,翘首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瘦尽灯花又一宵,从青丝少女转入白发暮年。
在旧时,海外寄往松口的信件,只要写上中国松口就能收的到;因为如此,一个弹丸小镇,才会有“自古松口不认州”这么有底气的说法。
小街小巷
上世纪30年代初,华侨投资家乡建设,在火船码头一带建了一批钢筋水泥店铺。其中,华侨廖舫州、钟成材等投资建“骑楼式”的欧陆南洋风格的店铺,很有特色,可说这时期的代表。梅东桥下,沿江一带的大街,便于货运,商业繁荣,店铺多二三层的沙灰木楼,街道则于民国初年扩宽,是改良式的明清建筑。在大街北侧,还保留着小街小巷、石板地,如世德新街,基本上是原来的明清街道。
小街小巷
骑楼
那曾经人声鼎沸的松口古镇,如今都是荒废闲置的骑士楼,人烟稀少,只有老人和小儿,顺着古镇的主干道,走过火船码头,我们听到了铮铮乐音传来,在这个夕阳西下,人迹寥寥,睡意昏沉的夏日傍晚,仿佛一缕清风,给这个慢慢老去的古镇,注入了生气。原来,在梅江边上的一栋破旧的骑士楼里,6位古稀年龄的老人眯着眼睛,晃悠着脑袋,专心的拉奏一首不知名的曲子,有的用二胡,有的用扬琴,还有的乐器,我也叫不上名儿。
骑楼
我们不愿打扰这份专注,于是偷偷站在门边,静静的看着屋内,昏黄的屋子,裸露的墙面,凌乱的电线,老旧的桌椅和专心的老人······这一切虽然简陋朴素,但看起来却是那么的和谐安详,仿佛他们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骑楼
骑楼
敲扬琴的黎叔是这间屋子的租客,和老伴儿之前是在广州生活工作,孩子大了,各自成家工作,老两口也有自己的生活,于是回到家乡梅州,在松口古镇租了一栋骑楼,因为兴趣,每周和老一群老伙计们约在一起练琴,偶尔也会受邀去演出;但大多时候,都是守着这片天,过自己的小日子······看到这一幕,我在想,或许松口古镇并没有被人遗忘,只是没有被人提起。
骑楼
在离开的古镇之前,再一次站在松口码头,心里会想:也许曾经有位女子,也站在码头边,遥遥无期地等待着她的良人。